也有乘客在進地鐵的那一刻,多瞥了腳下兩眼。

雍涼 用兩個漸漸造句

濱州市2025-07-05 07:54:40 146直长桥镇上海浦东新区浦东新区

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曹操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曹操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荀彧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荀彧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
雍涼 用兩個漸漸造句

作者:握中懸璧(公號同名),授權讀史發布。點擊此處可查看上篇文章

在開始這個係列之前,我想先向讀者朋友們提出兩個問題。

第一,漢朝是什麽時候滅亡的?

第二,三國是什麽時候開始的?

其實,這兩個問題也可以合在一起來問,那就是東漢和三國的分界點,應該放在哪裏。

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說是見仁見智的,如果按照最嚴謹的說法,那這個分界點應該放在220年曹丕篡漢稱帝,此事宣告漢朝正式滅亡。之後的若幹年中,劉備和孫權也分別稱帝,曆史正式進入三國階段,這也是狹義上的三國。

如果按照廣義的劃分,也可以把這個分界點放在184年黃巾之亂,此後東漢朝廷日薄西山,名存實亡,而各路豪傑也粉墨登場。這是傳統意義上的三國,也是最被廣泛接受的概念。

當然,也有把分界點定在208年赤壁之戰的,此戰標誌著三足鼎立的局麵初步形成,這就屬於按照天下大勢來劃分了。

總而言之,以上三種說法都有相應的依據,不做過多評判。但我今天在這裏卻想要提出一種不太常見的看法。

我認為,可以把東漢和三國的分界點放在213年。

為什麽要這樣劃分呢?因為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,即曹操晉魏公。

這件事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,要知道在整個兩漢階段,除了二王三恪製度下那些前朝皇族,能夠稱公的人,除了曹操以外,就隻有安漢公王莽了,走到這一步,曹操後麵想做什麽已經不言自明了。

從實際效果來看,在此之前,曹操是漢朝丞相,行的是挾天子而令諸侯的事。而在此之後,他開始獨立建國,逐漸擺脫漢朝的旗號,打造自己的班子,為篡漢做著一係列準備。

早先曹操把漢獻帝弄到手後,借漢獻帝之名,拜袁紹為太尉時,袁紹表示不想屈於曹操之下,還說曹操借天子的名頭壓製他。曹操為了暫時穩住袁紹,隻好把大將軍之位讓給袁紹。

在這一階段,羽翼未豐的曹操,是必須要借助漢朝這塊招牌,從而與更強的對手抗衡的。

紹恥班在太祖下,怒曰:"曹操當數矣,我輒救存之,今乃背恩,挾天子以令我乎!"太祖聞,而以大將軍讓於紹。(三國誌魏書董二袁劉傳第六,裴注)

打敗袁紹之後,曹操在赤壁之戰前,給孫權寫了一封信,信中也講到他的南征是奉天子之命,以此來提升自己的正義。

這時,江東以張召為代表的主和派,也並非是貪戀榮華富貴,而是忌憚曹操大漢丞相的身份。

江表傳載曹公與權書曰:"近者奉辭伐罪,旄麾南指,劉琮束手。今治水軍八十萬眾,方與將軍會獵於吳。"(三國誌吳書吳主傳第二)

然而,當曹操的實力和威望大幅增強後,這些對他來說意義也就不大了,比如征討張魯時就不用再搞這些彎彎繞。

此時曹操所掌控的政權,已經不再是漢朝了,而是僅僅名義上叫做漢朝的魏國。

所以說,此前的紛爭可以看作是漢朝的內部競爭,大家爭奪的是漢朝這塊金字招牌,即誰才能代表漢朝。

曹操和劉備自不必說,他們必然自詡漢室忠臣,甚至孫權也跟魯肅表達過輔佐漢室的誌向,當然魯肅對此嗤之以鼻。

權曰:"今盡力一方,冀以輔漢耳,此言非所及也。"(三國誌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)

在這之後的幾年中,曹劉二人分別稱王,而孫權的王位雖然是受封而來,但那也是曹魏體係下的吳王,和漢朝已經毫無關係了。

所以說這三人相當於和漢朝徹底決裂了,畢竟此舉違背了漢初劉邦製定的白馬之盟——即使劉備仍然打著漢朝的旗號,他也不是真正的漢,不具備什麽公信度。

從此之後,漢朝這個名號再也沒有什麽號召力了。

另一方麵,再從天下大勢來看,曹孫劉三家最終版圖初步確定的時間點,也並非赤壁之戰,而是曹操平定雍涼以及劉備入川,這同樣是曹操稱魏公前後所發生的事。

綜上所述,我認為把東漢和三國的分界點,放在曹操稱魏公的213年還是有一定道理的,畢竟“曹操是東漢人而不是三國人”這一結論,聽起來有些教人難以接受,而早期群雄爭霸階段,勢力數也遠多於三個。不知大家對我這個觀點是否同意呢?

現在既然已經談到了這個分界點,那我們的故事便從這裏說起吧,這才是我心目中三國時代真正的開端。

213年初,曹操做了一件看似平常卻極其重要的事,他宣布取消東漢的十三刺史部,然後恢複上古九州。

詔書並十四州,複為九州。(三國誌魏書武帝紀第一)

這時可能有讀者會問了,《三國誌》原文寫的是十四州啊。

其實這並不矛盾,東漢十三州分別為幽州、並州、青州、冀州、兗州、豫州、徐州、涼州、揚州、荊州、益州、交州,以及帝國的都城洛陽所在的司隸。

但是在194年,軍閥李傕當政時新設了雍州,所以在曹操時期,天下就是十四州而不是十三州了。

不過東漢的區域劃分和古時卻大不相同。傳說在遠古時代,大禹通過治水成為天下共主,隨後他根據華夏大地的山川地理形勢,將天下分為冀、兗、青、徐、揚、荊、豫、梁、雍九州,也就是禹貢九州。

當然這種說法也隻是傳說而已,因為九州的概念如今已經在學術界形成共識,大概是在戰國期間才出現的。

但問題是,戰國時期華夏的核心區域遠比漢朝要小,而且幾百年過去了,水文地理狀況等也有很大變化,彼時的區域劃分方法,到了三國時代已經不合時宜了,強行恢複古製並非眾心所向之舉。

曹操強行這樣做,當然不是無的放矢,他有著非常明確的目的。

首先,恢複九州是王莽曾經做過的事,王莽曾在文書中提出要恢複九州,以及周代的五等公爵製度。在他的理論下,這兩點似乎是並列存在的。

州從《禹貢》為九,爵從周氏有五。(漢書王莽傳)

所謂五等爵位,也就是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,比如宋國就是公國,齊國則是侯國。

而漢朝的爵位製度就不同了,隻有王、侯兩級。其中根據漢初的白馬之盟,非劉姓宗室不得封王,而侯爵根據封地大小分為縣侯、鄉侯和亭侯。

曹操雖然沒有一步到位將二者一並提出,但很明顯他就是在效仿王莽,恢複九州是第一步,之後曹操將會順理成章地恢複五等爵位,從而謀得國公之位,距離篡位更近一步。

他的第二個目的,就是要借新的製度來打擊漢朝的權威,在實行全新區域劃分的同時,削弱漢朝在地方上的影響力。

而曹操的最後,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目的,就是要擴大自己的地盤。

早在204年曹操逐步消滅袁氏殘餘勢力的時候,他就得到了冀州牧這一職位。

當時有人很合時宜地勸說曹操恢複九州,這樣就能輕而易舉地擴大自己的地盤。

九年,太祖拔鄴,領冀州牧。或說太祖"宜複古置九州,則冀州所製者廣大,天下服矣。"(三國誌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)

其實,在東漢十三刺史部的區劃係統下,冀州的地盤並不大,也就比曹操原來的管轄地兗州大一點有限,遠不能和上古冀州相比。

首先,幽州和並州在設立時分割了一部分冀州西部及北部的地盤。而漢武帝時期設立司隸校尉,又分割了冀州南部的河東河內二郡。

及漢武帝,初置司隸校尉,所部三輔、三河諸郡。其界西得雍州之京兆、馮翊、扶風三郡,北得冀州分河東、河內二郡,東得豫州之弘農、河南二郡,郡凡七。(晉書地理誌上)

也就是說,在上古九州的體係下,冀州的地盤遠比漢朝時期要大,而這正是曹操想要的。

那個時候,曹操就對這樣的提議十分動心,不過,荀彧卻出來給他潑了一盆冷水。

荀彧的理由很簡單,如果要恢複九州,那麽冀州的地盤就會大幅擴大,河東、馮翊、扶風、西河、幽、並之地都會變成冀州的範圍。而這些地區還有很多勢力沒被平定,比如幽州袁熙和並州高幹,關中也是一片混亂。

如果這麽高調宣布將上述地區納入曹操的麾下,那麽當地割據勢力就會人人自危,從而擁兵自保,很難歸順朝廷,因此不如等天下平定後再恢複九州不遲。

荀彧的真實想法我們不得而知,無論他是出於真心為曹操的發展做規劃,還是在那個時候就對曹操的野心產生了忌憚,總之他的理由是非常正當的。

曹操一想,沒錯,確實步子邁得太大了,於是也就打消了這個想法。

不過,荀彧確實說得有些誇張了,因為不管在什麽區劃係統之下,馮翊、扶風二郡都不屬於冀州,之前司隸是從雍州分得這兩郡的。或許他是為了說服曹操故意誇大其詞吧。

可惜荀彧隻能阻止曹操一時,卻不能阻止曹操一世。

212年,董昭向荀彧谘詢曹操稱公一事為其婉拒,這引起了曹操的嫉恨,兩位昔日的親密戰友終於走上了對立麵,而荀彧也在當年於壽春鬱鬱而終。

荀彧之讓曹操篡逆的最後一個阻力也不存在了,轉過年來,恢複九州的計劃就順利上馬。

而緊接著,曹操稱公一事也被提上了日程。

漢獻帝派出冊封曹操為魏公的使者,是禦史大夫郗慮。這個人值得一提,因為他雖然名義上是漢臣,但很可能是曹操安排在漢獻帝身邊的親信。

郗慮最早是荀彧舉薦給曹操的,但很可惜此人卻並沒有荀令君的風骨。

之前曹操打算廢除三公恢複丞相,當時他自己就是三公之一的司空,另一位是司徒趙溫,而太尉一職則空缺。

曹操打算搬開趙溫這塊絆腳石獨霸朝廷,於是隨便找了個“薦人不察”的罪名將趙溫免官,而郗慮就做了幫凶。

獻帝起居注曰:建安十三年,為司徒趙溫所辟。太祖表"溫辟臣子弟,選舉故不以實"。使侍中守光祿勳郗慮持節奉策免溫官。(三國誌魏書文帝紀第二,裴注)

另一方麵,郗慮和孔融素來不睦,曹操又嫉恨孔融,結果他便非常積極地為孔融羅織罪名,最終將其害。

郗慮這種做派,若說他和曹操沒什麽關係我是不相信的,他能升任禦史大夫應該也是曹操的投桃報李之舉。

而這次漢獻帝能派郗慮前來,說明此事大概率是曹操強迫的。

曹操晉位魏公後,立刻開始修建魏國宗廟社稷,為自己今後權力和地位的傳承提供法理上的依據。

同時,他又將從前自己丞相府的班底轉變為魏國官員,比如前丞相府中軍師荀攸、左軍師涼茂、右軍師毛玠就分別被任命為尚書令、尚書仆射和尚書。

曹操這樣匆忙地組建自己的班子,自然是為了將東漢朝廷一腳踢開從而自立門戶,在這一階段,他已經不再需要大漢這塊招牌了。

一直有一種說法認為,天下本來就是曹操平定的,所以他篡漢也有理有據。在此基礎上,曹操在曆史上的名聲,也比王莽之流好得多。

其實,我認為這種理論是說不通的,持有這種看法的人大概是被《讓縣自明本誌令》中 “設使國家無有孤,不知當幾人稱帝,幾人稱王”這句話給洗腦了。

這句話確實豪邁,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,而且也是事實,但其本身卻有一個很大的漏洞,因為你曹孟德是舉著漢朝這塊招牌走到今天這一步的。

需要的時候就高高供起,不需要了就棄如敝履,這種做法難以叫人信服。

石勒說得好:“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,如日月皎然,終不能如曹孟德、司馬仲達父子,欺他孤兒寡婦,狐媚以取天下也。”

石勒言行如一,始終都在反晉,他的做派算得上是光明磊落,因此也確實有資格抨擊曹操。

所以說,曹操固然雄才大略,是那個時代的人中之龍,但他篡逆這一點是永遠也洗不白的。

這時曹操的篡漢之路已經步入了快車道,他要抓住這個局勢比較平靜的空檔期去完成這些必須的程序。因為一旦戰事再起,他可能就沒這個時間和精力了。

事實上,很快戰事就將再度展開,因為西邊又開始不太平了……
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
蜂屯蟻聚網 Copyright © 2020 Powered by 蜂屯蟻聚網   sitemap谷歌留痕

联系QQ: QQ号 邮箱地址:9@qq.com